回家之后,我打開地圖,把視線放到那些沒聽說過的小城上,鼠標滾輪一直往下縮比例尺,直到看到一個陌生的地名:福建寧德柘榮縣。
誤打誤撞的發現
高鐵在太姥山站停靠時,站臺上就幾個背著竹簍的本地人。網約車司機聽說我要去柘榮,露出驚訝的表情說:“那邊連我們本地人都不常去。”
展開剩余80%車子在那盤山公路上拐了有四十八個彎,忽然間云霧就散開,眼前一下子就出現了錯落有致的青瓦房子。整個縣城就像嵌在峽谷里頭似的,兩條主街道順著溪流彎彎曲曲的,步行三十分鐘就能夠從城東走到城西。
活著的古城
清晨六點,我被木門那 “嘎吱” 一聲給弄醒,推開窗戶一看,有個穿藍布衫的老頭正拿著竹帚在掃石板路。巷口的早餐攤兒冒著熱氣,攤主用家鄉話跟我搭話:“你吃早飯沒?”
這里的明清老宅不是景點,而是真實的生活場景。吳氏祠堂里,老人們圍著八仙桌喝功夫茶;供銷社改造的雜貨鋪,玻璃柜臺下還壓著九十年代的票據。最讓我驚訝的是中心廣場的露天電影院,每周六晚居然還在放映膠片電影。
味覺的驚喜
本地朋友帶我去吃 “地瓜包”,店主從土灶里端出蒸籠,掀開的時候香味一下就出來了。外皮是用地瓜揉的面,里面的餡是筍干、香菇和土豬肉,一個五元錢,我一連吃了三個。
農貿市場里有不少驚喜:老奶奶竹籃里的烏稔樹葉飯團,都染成深紫色了;鐵桶裝著的黃梔子豆腐,澆上蜂蜜就是很好的甜點;拐角酒坊的老板非要讓我嘗嘗他自釀的紅曲酒,說:“用山泉水釀的,后勁還挺大。”
意外的秘境
順著采茶人的摩托車朝著山里行進,在茶樹叢中突然冒出了幾座用夯土筑成墻的老房子。76 歲的鄭阿婆正坐在院子里晾曬柿子,她堅決要給我們塞兩個,并且說道:“這是自己家種的,特別甜。” 她家的灶臺上貼有 1992 年的年畫,那只搪瓷杯上印著 “農業學大寨” 這幾個字。
走到山谷深處,瀑布在日光下映出彩虹,沒有任何指示牌,也沒有垃圾桶,就幾個當地小孩在潭水里玩。我躺在曬得很熱的巖石上,聽見風刮過竹林的聲音。
慢下來的魔法
在柘榮待的第三天,我的手機自己就切換成 “數字健康” 模式,每天用手機的時長是 1 小時零 8 分鐘。這兒可沒有那種網紅咖啡店,也沒有啥打卡墻之類的,那奶茶店還停留在就只有珍珠奶茶加椰果的階段。
但是街角那個修表鋪的老匠人能夠說出每一處老建筑的有趣事兒;郵政所里面還保留著木質的掛號信窗口;藥店的柜臺上,那根銅秤依然在被使用。傍晚的時候,坐在溪邊,看著對岸的老人用長竿把晾曬的衣裳收起來,在那一瞬間,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做 “歲月安謐”。
返程那一天,班車在山路上一顛一顛的,后座的大娘遞過來她自家腌的酸棗糕,前排大爺可熱情,跟我介紹沿途的那些村落。我那會兒突然就有點不想下車,這次行程里最珍貴的,說不定就是重新找回了旅行的本意。
返回上海以后,查資料才知曉,柘榮是福建人口最少的縣城之一,全縣不足 11 萬人。朋友就問我:“下次還去不去?” 我笑嘻嘻地打開購票軟件 —— 有些地方,就該任它一直靜靜地美著。
(部分圖片來源網絡,侵刪。)
發布于:河北省通弘網配資提示:文章來自網絡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