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臺灣島的局勢愈發復雜多變,各類消息和傳聞層出不窮,掀起了島內外的廣泛關注。蔣萬安作為臺灣政壇的關鍵人物,他的每一個言行舉止都備受注目。就在不久前,他在賴清德面前毫不避諱地喊出“槍口不對內,我們是一家人”的言論,引發了全島的激烈討論。
與此同時,賴清德也正準備踏上他的“國際之旅”,計劃離開臺灣去尋求更多國際支持與認同。然而,很多人認為,賴清德此舉不過是一個臨時的掙扎,試圖用外交手段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政治資本。大陸方面更是以兩個字精準預測了賴清德的未來:失敗。
7月17日,在臺北舉行的“北部城鎮韌性演習”上,蔣萬安與賴清德同臺,氣氛可謂劍拔弩張。在“漢光41號”演習中,臺軍士兵接連發生事故的背景下,蔣萬安在賴清德面前站得筆直,斬釘截鐵地說道:“我們是一家人,槍口絕不對內!”他接著補充道:“真正的勝利是避免戰爭,理性決策者不會讓臺灣成戰場。”看似柔和的語氣背后,卻直指民進黨長期以來鼓吹的“抗中保臺”政策,言辭間深含批判。
展開剩余79%蔣萬安的這一番話,顯然不是向賴清德低頭妥協,而是對民進黨操控戰爭焦慮,制造社會分裂的深刻反擊。近年來,民進黨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渲染“大陸威脅”,借助“漢光演習”等一系列軍事演習,推銷“巷戰持久戰”的概念,甚至不惜讓普通百姓充當炮灰。這些行為激起了臺灣民眾的廣泛不滿。
蔣萬安此番言論無疑是回應了民眾對和平的強烈期望,也揭示了民進黨一邊在外對抗大陸,一邊在內壓制不同聲音的策略,正在侵蝕臺灣社會的共識。對此,綠營迅速反應,質問蔣萬安“誰是內”,企圖給國民黨貼上“親中”的標簽,但島內輿論的反饋卻出乎意料地支持蔣萬安,尤其是中間選民的認同,顯示出社會的巨大分裂。
臺灣政治大學的民調顯示,超過80%的臺灣民眾希望保持現狀,只有不到20%的人認為現狀能夠長期維持。這一數據無疑反映了島內對民進黨政策的深刻懷疑與不信任。與此同時,賴清德卻將目光投向了海外,準備開啟一場“外交之旅”,企圖借此為自己脆弱的政治形象增添一份光彩。
正當島內因蔣萬安的言論沸騰時,賴清德卻忙于籌備8月即將開始的出訪行程,計劃訪問巴拉圭、危地馬拉和伯利茲,期間還將“過境”美國紐約和達拉斯。然而,這場看似高大上的外交之旅,迅速被島內輿論揭露為一場“過路費外交”。據悉,賴清德為了獲得美國的“過境”待遇,竟然提出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“波音飛機大單”與“阿拉斯加天然氣投資”作為交換。許多島內網友憤怒地質問:這些交易究竟是否值得用臺灣百姓的血汗錢來換取?
甚至有評論直指,這場“外交勝利”不過是賴清德自欺欺人的一場政治秀。更為微妙的是,美國方面對賴清德的“過境”計劃態度含糊不清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雖然沒有明確確認賴清德的行程,但卻輕描淡寫地表示,類似的“過境安排”符合以往慣例。表面上看,這句話并無太多波瀾,然而其中的微妙含義卻暴露了美國對臺灣的復雜態度——既不愿徹底放棄這個“棋子”,又在臺海局勢緊張時,極力避免引發更大沖突。
賴清德顯然沒有讀懂這一層深意,依舊執意推進他的“過境外交”,試圖借此為自己的“臺獨”路線續命。盡管這場外交秀可能暫時引起國際輿論的關注,但卻無法掩蓋賴清德在臺灣島內政治基礎的崩塌。正當他全力策劃“過境”美國時,大陸官方媒體《人民日報》以異常嚴厲的措辭,將賴清德定性為“雜質”和“禍亂之源”。這一表態,無疑給臺海局勢敲響了警鐘。
大陸方面明確指出,賴清德通過虛構“臺獨史觀”、鼓吹“新兩國論”等言辭,持續挑起兩岸對立,并在臺灣推行“去中國化”政策,破壞臺灣社會的團結與穩定。而“雜質”二字背后,則代表了大陸對臺灣統一的堅定信心與決心。近年來,大陸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,如“聯合利劍”軍演、戰機巡航等,不斷壓縮“臺獨”空間。
數據顯示,自2016年以來,臺灣的“邦交國”不斷減少,國際社會對“一個中國”原則的支持愈發堅定。同時,大陸的經濟、軍事、科技等綜合國力遠遠超過臺灣,為統一提供了堅實的基礎。根據民調,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認同兩岸最終會實現統一,這一比例較幾年前已有大幅上升。這表明,大陸的戰略已經開始取得明顯的成果。
賴清德的“過境外交”,或許能夠暫時博得一些國際曝光,但在全球大國博弈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,這不過是徒勞的掙扎。臺灣的未來,并不屬于政客的權謀或民進黨那些虛幻的“武統夢”。在大陸14億人民的意志和強大國家力量的推動下,臺灣的統一大勢已成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。
發布于:天津市通弘網配資提示:文章來自網絡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