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,嬉笑間揮別價格戰。
7月11日,他在2025中國汽車論壇上發言,調侃“汽車反內卷的會,我們參加了,實際上也跟了價格戰。”
尹同躍戲稱,奇瑞膽子小,過去跟著別人,干好事也干壞事。
“我們現在調整了,不再追求銷量的排名,我們認為質比量重要。”
他呼吁同行,告別唯銷量、唯速度的急功近利,“多比一比品牌,多比一比創新”。
62歲的尹從心所欲,一席發言,火遍網絡,有人感嘆,“真誠幽默,對奇瑞另眼相看”。
當下,奇瑞處于沖刺IPO的關鍵期。這位車企掌門人,也確非嘴上說說而已。
5月以來,尹同躍動作頻繁,在品牌、技術兩條主線上,他密集調整架構,調兵遣將,準備將奇瑞帶上一條升級之路。
重用老將
尹同躍行事低調,自謙自家企業在國內,“打不還手,罵不還口,宣傳上也不敢得罪誰”。
其實,他在埋頭趕路,7月上旬,剛剛成立“國內業務事業群”,下設四個部門,以更高效、集約地管理奇瑞的品牌矩陣。
奇瑞方面回復《21CBR》記者,星途事業部聚焦高端品牌星途,艾虎事業部主打經典產品艾瑞澤和瑞虎,風云事業部深耕新能源品牌風云,QQ事業部專注小車產品。
公司稱,調整架構,是為了整合資源、強化協同、品牌向上。
汽車市場競爭激烈,尹格外強調,“要向精細化管理邁進,打造敏捷高效的組織”,以提高經營質量。
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梅松林解釋,多個品牌原本分別對應多個管理班子(含高、中層及區域經銷商門店),整合后,可大幅降本。
尹同躍派奇瑞汽車執行副總裁李學用,掌管新事業群,管理除iCAR和智界外的奇瑞所有品牌。
42歲的李學用,華北大學畢業后加入奇瑞,歷任銷售助理、科長、大區經理、瑞虎產品線營銷總監等職,一路晉升至核心管理層。
記者留意到,招股書公布的6位高級管理人員中,李學用最年輕,負責品牌管理工作。
李擁有豐富的營銷及管理經驗。
快手內部人士告訴《21CBR》記者,李學用早就親自出鏡為品牌站臺,帶動經銷商直播,他主抓的捷途,在短視頻平臺營銷出色。
近期,他正在微博更新風云、艾瑞澤等新車內容,是奇瑞核心管理層中唯一活躍于社交媒體的高管。
年輕且擅長營銷,這或許是其獲得重用的原因。
尹同躍是奇瑞的“靈魂人物”,安徽巢湖人。掌舵這家車企20余年,他將一個小廠房,帶成一個汽車帝國,也自然熟稔奇瑞的人事和發展節奏。
招股書顯示,2024年1至9月,奇瑞汽車營收超過1800億元,同比增長67.7%,斬獲113億元利潤。
按此增速計算,其2024年的收入規模,應該超過2500億元。整個奇瑞控股體系,去年收入體量已達4800億元。
橫向整合
在智駕領域,尹同躍團隊也開啟一輪整合。
5月底,公司宣布,整合子公司雄獅科技、大卓智能及研發總院相關業務,成立“智能化中心”。
該中心下設智能座艙、智能輔助駕駛、電子電氣架構等機構。
大卓智能,原為奇瑞旗下獨立智能輔助駕駛公司,成立于2023年,僅用1年時間,團隊規模就超500人,研發人員占比超80%。
該公司領頭人為谷俊麗博士。她曾在特斯拉(美國)、小鵬汽車工作過,是中國機器學習領域著名專家。
外界原本猜測,大卓智能會像長城汽車的毫末智行一樣,走上獨立融資道路。誰料,其已被整合到集團中。
“2025年智能化也要不客氣,必須進入行業頭部。”尹同躍特別重視智駕,曾公開立下目標。
“之前分開,現在又合并,反復調整的原因,可能是結果沒達到預期。”梅松林認為,這應是管理層復盤分拆業務后,做出的決策。
獨立業務若不能快速壯大,各自為戰,弊端顯現。
某汽車供應商內部人士告訴記者,服務奇瑞項目時接觸過大卓智能,后者希望其配合開發智駕功能,并透露可能涉及部分量產車型。
顯然,相較配合大卓智能,供應商直接對接奇瑞項目,合作更高效。
將大卓智能整合到集團,對外,能更好地對接供應商;對內,也能打造高效協同、快速迭代的研發體系。
尹對智駕持開放態度,不局限于自研。3月,他體驗了合作伙伴地平線的智駕方案,直言“車子很聰明,能搶道”。
走出惡戰
尹同躍聲稱,其不再過度追求銷量,也確有一定緣由。
1-6月,奇瑞累計交付126萬輛汽車,同比增長14.5%;其中,出口銷量為55萬臺。
值得注意的是,出口同比增速,回落至3.3%;去年同期,增長則高達29.4%。
海外市場,是尹同躍的關鍵引擎。
如2023年,出口銷量增長,推動乘用車毛利率提升至15.9%,較上一年多近3個百分點。
2024年以后,大量同行出海,海外競爭加劇,毛利率已回落至14.7%。
此刻,尹若在海內外再強求高增量,只能投入價格戰,增加競爭的烈度。
“主流車企毛利率下降,現在既要提升市場占有率,也得把控現金流。”梅松林告訴《21CBR》記者,車廠不像之前悶頭沖銷量了。
他認為,行業競爭進入深水區,誰能活得好,才能活得久。
面對競爭壓力,尹同躍新設國內業務事業群,拉抬品牌,強化協同;整合雄獅科技、大卓智能等,成立智能化中心,以提升產品力,顯然是希望走出價格血戰的死循環。
如今,奇瑞汽車正處在沖刺上市的關鍵階段,于2月底提交招股書。
尹同躍早期多次嘗試IPO,均以失敗告終。此次赴港,是其距離敲鐘最近的一次。尹充滿期待,希望奇瑞能站在一個新起點,邁向國際資本市場。
對外告別惡斗,向內降本增利,尹同躍和奇瑞,在搏擊更好的未來。
通弘網配資提示:文章來自網絡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